生活污水处理药剂选不对?一文避坑
发布者:创始人 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6:50:01在生活污水处理流程中,药剂的合理选择直接影响污染物去除效率与出水达标效果。其中,絮凝剂承担着 “泥水分离” 的关键作用,可快速沉降污水中的悬浮物;消毒剂则负责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,保障出水安全。本文结合生活污水水质特点(如含大量有机物、悬浮物、细菌等),详解两类核心药剂的类型差异、适用场景及使用注意事项,为污水处理从业者提供科学参考。
一、絮凝剂:按需选类型,准确控用量
生活污水处理中常用的絮凝剂主要分为无机絮凝剂、有机絮凝剂两类,需根据污水悬浮物浓度、pH 值选择适配类型。
无机絮凝剂以聚合氯化铝(PAC)、聚合硫酸铁(PFS)为主,适合处理悬浮物浓度较高(如 SS>100mg/L)的生活污水。PAC 具有适应 pH 范围广(5.0-9.0)、矾花大且沉降快的优势,常用于污水处理前端的初沉池;PFS 则在低温、低浊水质中效果更优,且能辅助去除部分 COD(化学需氧量),适合北方寒冷地区或水质较复杂的社区污水站。使用时需注意:无机絮凝剂需先稀释(PAC 稀释比例 1:5-1:10),通过小试确定合适投加量(通常为 10-30mg/L),过量投加易导致出水铝离子超标。
有机絮凝剂以聚丙烯酰胺(PAM)为代表,分为阴离子型、阳离子型、非离子型。阴离子 PAM 适合处理中性、碱性污水,可增强无机絮凝剂形成的矾花强度;阳离子 PAM 则针对含污泥较多的污水(如二沉池回流污泥),兼具絮凝与脱水作用,常用于污泥脱水环节。需特别提醒:有机絮凝剂投加量很少(通常 0.1-1mg/L),需充分溶解后使用,避免未溶解颗粒堵塞管道;且需与无机絮凝剂配合使用,不可单独作为主絮凝剂。
二、消毒剂:兼顾杀菌效果与安全性
生活污水经絮凝沉淀后,仍含有大肠杆菌、粪链球菌等病原微生物,需通过消毒剂处理达标。常用消毒剂分为氯系、臭氧、二氧化氯三类,各有适用场景与使用禁忌。
氯系消毒剂(如次氯酸钠、漂白粉)成本低、操作简便,是中小型污水站的选择。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强,可通过计量泵精准投加,投加量根据余氯要求调整(通常为 5-10mg/L),接触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;漂白粉则需先溶解成溶液,避免直接投加导致沉淀堵塞。使用注意:氯系消毒剂会与污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(THMs)等消毒副产物,需控制投加量,且不宜用于处理含氨氮较高(NH3-N>10mg/L)的污水,否则易形成氯胺降低杀菌效果。
臭氧消毒剂杀菌效率高(是氯的 600-3000 倍)、无副产物,适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的场景(如中水回用冲厕、绿化)。但臭氧稳定性差,需现场通过臭氧发生器制备,且设备投资与能耗较高,适合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厂。使用时需注意:臭氧具有强氧化性,需做好设备防腐与人员防护,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或呼吸道。
二氧化氯消毒剂综合了氯系与臭氧的优势,杀菌效果好且副产物少,适应 pH 范围广(3.0-9.0),适合水质波动较大的生活污水。但二氧化氯需通过亚氯酸钠与盐酸反应制备,原料储存需分开存放(避免混合发生爆炸),投加时需控制反应温度(20-30℃合适)。
三、通用使用注意事项:规避风险,提升效率
无论选择何种药剂,均需遵循三大原则:一是 “小试先行”,通过实验室小试确定药剂类型、投加量与反应条件,避免盲目投加;二是 “规范储存”,絮凝剂需存放在干燥通风处,避免受潮结块;消毒剂(尤其是氯系、二氧化氯原料)需单独存放于阴凉处,远离火源与酸性物质;三是 “实时监测”,投药过程中需监测出水 SS、余氯、pH 等指标,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投加量,确保出水稳定达标(如 GB 18918-2002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 A 标准)。
结语
生活污水处理药剂选择需 “因水制宜”,既要匹配污水水质特点,也要兼顾成本与安全性。对于污水处理从业者,可根据项目规模、出水要求与预算,优先通过小试筛选药剂,并严格遵循使用规范。若需进一步优化药剂方案,可依托专业技术团队提供定制化服务,从药剂选型、投加系统设计到现场运维指导,全程保障处理效率与出水安全,助力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稳定达标运行。